bob主站:防潮保温反射膜材料,户外耐候膜,箱体耐候膜,充气建筑气囊材料,压花夹筋打孔反射材料

bob主地址

中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

  我今天讲的是“中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最重要的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这个主题本身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其次是怎么回事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一些中国文化的渗透,第三就是怎样做的问题。文化的概念含义很广,受时间与篇幅所限,只能讲一些提纲性的东西,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简单地讲,本文可归纳为三个问题:

  正如刚才所讲,文化的概念含义很广,它包括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习惯、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民族的有形的、无形的这些东西都可以被划分到文化的范畴之中。而和我们今天所讲的题目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优秀文化传统,包括一些思想方面的东西,也包括中国的历史、建筑、艺术等等。第二就是我们中国当代的基本国情,好多东西都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

  当我们在进行英汉两种语言比较的时候,感觉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好多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遇到一个生词,很自然地会想到去查查英汉词典或者双解词典。比如汉语“桌子”就是英语中的table,“课桌”就是desk等等。查过词典之后,我们就会说,英语中的table就是我们汉语中的“桌子”,desk是汉语中的“课桌”。其实呢,并不完全是这样。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除了一些专有名词,比如人名、地名还有科技术语,像激光、艾滋病等这样的词一一对应之外,其他的词并不是完全对应的。但是这些完全对应的词只占了语言的很少一部分,剩下的绝大多数都不是一一对应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上中学的时候,学过这样的表达,“你长大想干什么?”“我长大想做一个拖拉机手”,或者想当工人、农民等。当时“农民”用的是peasant,现在我们这个“农民”用的是farmer, 为什么不用peasant了呢?因为在英语里,peasant这个词含有贬义,含有“没文化、缺教养”的意思,跟咱们说的“乡巴佬”的意思差不多。其实,farmer,跟我们的农民意思也不一样。大家想想咱们中国的农民能和英国、美国的farmer一样吗?我外甥女在英国读MBA,告诉我说她同学很多都是farmer的孩子,特别有钱,有的家长开直升飞机送孩子上学。因此,英汉这两种语言之间很多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为什么不是一一对应的呢?其一,因为词本身就涵盖了很多文化的意义在里面;其二,在不同的社会中,有些现象在这种文化中存在,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就不存在了。比如说我们国家有的,像“党总支、党支部、共青团员”等,这些词都属于我们当今社会基本国情的范畴,英语中是没有的。然而,我们在和西方人进行交流时,这些词又是不可避免要使用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英语学习者能够运用英语来正确表达它们。因此,中国文化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我们中国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个就是我们当今社会的基本国情。

  下面我要解释一下,我为何需要用“渗透”这个词。首先,所谓的“渗透”,就是我们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内容。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课,中国文化的教学应该服从于、服务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为我们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提高服务的。另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并且使用描述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法,就是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

  比如说用英语来介绍一下孔子和儒家思想,用英语来介绍一下中国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等;还有一些就是当今社会的词语,比如“和谐社会”、“经济特区”等等诸如此类的表达,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社会所独有的,所以我用“渗透”来表示。第一是服务于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其二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英语来介绍中国的文化。

  在英语教学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只要提到文化,往往就指的是西方文化。这个问题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不仅仅是在中学,大学英语教学也存在这个问题。我们现在都很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都强调要学习外国的文化。比如实验中的英语课程标准,在一到九级中,一级的描述是要让孩子知道英国的大笨钟、伦敦塔等西方文化的内容,很少提到中国文化。因此,我们难免要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首先是培养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需要,是国家对于人才外语能力的需要,也符合目前《高中英语教学课程标准(试用)》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要熟悉社会文化生活的一般话题,如,节日、风俗、社交礼仪等。要求学生熟悉这些一般话题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就这些一般话题进行讨论、介绍,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现在的学生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不要说中学生,就是大学生,英语达到了四级、六级,也不见得能够就这些话题进行很好的讨论。

  我对于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这一问题的关注已经有多年了,它起始于五、六年前发生的一次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讨论。有一次我们清华大学的学生和马来西亚来的学生进行交流,结果发现人家英语说的特别好,而咱们的学生虽然英语已经过了六级,但是却不知道怎么说,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这个学生很不爽,于是就给我们学校的教务处写了一封信,学校教务处将这封信拿给我们外语系来讨论,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怎么办?

  我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思的时候发现,清华大学的学生在词汇量、阅读能力、听写能力等方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关键在于他们对于自己的事情不知道该如何说,谈到自己的国家、学校、学院、班级时他不知道该如何用英语表达。由此我就发现英语教学的一个欠缺:一方面我们提倡跨文化交际,重视一些西方文化的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自己文化的一些东西又不知道如何表达,比如我们的节日、风俗、社交礼仪等。

  当今社会要求我们的学生有较强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国际视野比较好办,给学生介绍西方文化,了解了、认识了,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具有这种所谓的国际视野。但有一点,在他们接触西方文化的同时是不是还想着自己的国家?这种祖国意识的培养靠什么?如果我们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把自己文化抛之于脑后的话,祖国意识恐怕就会被冲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必须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来介绍自己的文化。所以说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我们从英语教学本身来说的。另外,所有学科,包括英语教学在内,必须是服务于我们国家建设的需要,满足我们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们英语教学总目标不是为外国培养人才,而是要为我们祖国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也就是说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那么在这个新的时期,我们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是什么呢?现在一个很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就是经济实力与文化影响力的不平衡。我们现在是马上要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从改革开放以来,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的祖国经济实力可以说实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去年的一个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的第三大经济体,我们的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三,今年据说应该能排在第二位了。而且国际金融危机为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人们常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历史该轮到我们中国上升了。目前的状况是,我们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但是我们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实力是不相匹配的。我们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远远落后于经济影响力的提升。

  2006年,原来驻澳大利亚的参赞郑伟章先生写了一篇文章,下面是我摘录的一小段,给大家读一下:“墨尔本一所大学的老师告诉我,一个学生听他的朋友讲,到中国做生意,光学中国话不行,还必须要了解中国文化,就是送礼,因而送礼就是中国文化,留长辫子就是中国文化,裹小脚就是中国文化。

  ”到目前为止,很多外国人对我们的认识和了解还很局限,仍然停留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留辫子、裹小脚”,那都什么年代的事情了!我们可以这么说,一些西方人对我们中国的认识还不如我们一个乡下人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多。为什么呢?我们的电视和媒体整天都在介绍国外的东西,但是美国、英国那些西方国家的电视和媒体涉及到中国的东西却很少,除非是那些不好的负面的东西,他们才会积极报道,好的方面很少涉及。

  所以说他们对我们的了解真是少得可怜!甚至有时候他们见了中国人会很纳闷,说怎么穿成这个样子呢?是中国人吗,怎么也没留着辫子,女的怎么也没有裹着小脚呢?他们对我们的认识之少真的是超乎我们的想象。那么,大家想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增强我们文化的影响力?要实现一个民族复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这个民族的经济实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影响力。

  要想具备文化的影响力就得让世人了解我们的文化,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无非这么几种途径,第一,让他们来学习汉语,学习了汉语再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文化。现在我们国家花大力气来做这个工作,投入很多费用,编教材、建立孔子学院等等。另外一个途径就是政府的宣传,但是有一点,西方人对于政府的宣传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好多人说媒体是在撒谎。

  所以真正有效果的就是要靠我们的民间文化大使。什么叫民间文化大使呢?就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到了那里之后,我们知道该如何介绍我们的文化,然后和风细雨地让他们逐步体会到中国的文化是什么样子,让他们了解我们现在的中国真正是什么样子,这样才能消除他们对中国的很多误解。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英语教学肩负的使命和任务是相当大的,这个任务应该贯穿我们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可以说是满足我们国家和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实际上也是为了实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很重要的工作。

  第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是当今趋势、形势的要求。今天的一种趋势是,外国人,尤其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了。当然,他们兴趣越来越浓也就需要有人为他们介绍,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这也为我们英语教学提出来一个新的要求。

  另外一个形势就是,近年来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就拿我们清华大学外语系来说吧,今年我们招收的外国留学生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在国内招收的本科生的数量,人数特别多。而且不像以前,早些年的时候我们的留学生基本上来自亚非拉兄弟国家,现在呢,那些发达国家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这种形势也在逼迫我们,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人家感兴趣了,所以我们就要相应地提高自己英语交流、英语表达的能力。但是,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用英语介绍我们中国传统的东西,不懂得如何介绍我们的现状,那可能这英语就成问题了。

  第三,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这个不用说,可能我们任何一个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都提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让学生有这种文化的意识,意识到这种文化的差异。

  再有一点,文化从来就不是单方向的。比如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实际上既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化,也包括我们中国的文化,这两者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我们的老师、学生是中国人,就懂得中国文化,其实并不见得如此。现在很多英语教师,对我们中国传统的东西真是所知甚少,都是皮毛、一知半解、甚至误解,这就很麻烦了。

  我们进行英语教学一方面是让学生懂得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现状的英语表达方法。在学习和比较的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另外一方面,我们进行英语教学只说英国怎么样,美国怎么样也是不行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的话恐怕还要进行两种文化的比较。咱们老祖宗就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与中国文化的比较怎么能行呢?两种文化的比较有助于我们在教学当中发现教学的重点。也就是说,要教学生西方的文化、英语的文化,也是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否则的话,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会深刻。

  还有一点很重要,只有充分掌握了中国文化才能深刻理解西方文化,从而才能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西方的文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我们在谈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时候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有些学生,也包括我们的一些老师,在谈到西方文化的时候,眼睛里流露出的兴奋、激动、欣赏,溢于言表;而对自己的文化呢,要么不谈,要么很可能贬低的成分居多。我刚才在教室看到一个学生写文章说“在澳大利亚度过的十四天”,文章写得很好,前边谈到风景如画,后边在写到人的时候就离谱了,说他们是“十全十美”的,什么样的人能十全十美呢?如果说我们的学生都以这样一种心态对待西方的文化、西方的人的话,那咱们自己还有希望吗?

  我们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西方文化,第一,不排外:西方优秀的东西我们要吸收。第二,我们也不能崇洋,不能看不起自己,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文化教学中出现了失衡的状况,那肯定是不能培养出平等心态的。我们外语界的老前辈王宗炎先生就曾经讲过“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交流,而不是单方面向另一方面学习。”所以说这种平等的心态非常重要。

  第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我们说使用英语进行交际,交际无非就是听、说、读、写。现在我们常说英语教学中有“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象,暂且不说这些有没有道理,反正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使用英语进行交际肯定是要说话。说话是不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总不能不说话,也不能天天就这样“hello, hi, 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

  许老(许国璋)在世的时候讲过这么几句话,他说“光讲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有这样的女孩子,语音好,语调也好,打招呼那几句开场白很像个样子。可是谈完天气之后再也没有话了,不能连贯的谈论正经的事儿。既没有知识,也没有看法,这样是学不好语言的。”我们不能只说学生,就拿我们有些老师来说也是一样,和外国人聊天,坐在那里,谈论些“你是哪里来的、来中国多久了、是第一次来包头吗、来包头去哪里玩了、包头的饭好不好吃等等”,谈完这些,还能谈些什么?能不能和他们用英语连续进行半个小时的顺利交流?过了十几分钟以后,我们好多人就在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的想,接下来说点什么呢?因为没有东西可说。

  去年东北师大的副校长张绍杰教授讲到我们现在英语专业的学生时用了这样几个词“嘴巴快、耳朵尖、思维空、知识浅”。我想这个和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有很大关系。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内涵,没有内涵就没有要表达的东西;另外,即使有内涵了,有要表达的东西了,他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来表达。所以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用英语来自如地介绍我们中国文化的东西,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那时候再和外国人聊起天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大家想想我们学英语的,和外国人聊天,要谈论伦敦塔、华盛顿、圣诞节、愚人节等这些西方的东西,我们再怎么了解也是不可能谈论过人家本土人士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会用英语来谈论我们自己的东西,那样的话我们知道的肯定比他们多,我们才会有话说。

  请大家想一想,在交际的过程中,人是如何获得自尊、自信的?我们的自尊自信来自于哪里?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你给对方提供了他不知道的信息,你告诉对方了他所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学习西方的东西是为了理解,更好的理解他们的语言、行为;学中国文化是为了表达,更好的表达自己。

  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也离不开中国文化的教学。我们现在的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特别活跃,信息渠道也很广,好多信息比我们老师知道的要多。所以说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没有鉴别能力很容易给我们的学生造成这样一种假象就是“国外的一切东西都好”。以至于对国外的东西一味地接受,而我们自己的东西却一塌糊涂。所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也必须让他了解中国文化,进行比较性鉴别,对外国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让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另外,一个好的外语学习者,也应该学习中国的文化,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感兴趣,而且具备良好的鉴别能力。下面请大家看一个研究报告的结果,这是北外的胡文仲教授和北大的高一虹教授一起做的,他们都是著名的英语教育专家。这个研究报告叫做“最佳英语学习者调查”,就是最好的英语学习者应该具备哪些特点。他们调查了26个相当好的英语学习者,大家看一下结论“调查对象在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自己突出的扬弃能力,这个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的语言和交际能力,而且对于他们人格的完善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他们对待母语、母语文化的态度和对待外语、外国文化的态度是互动的;对待母语、母语文化和对待外语、外语文化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不用做过多的解释大家也能明白是什么意思。这个调查就是基于我们中国外语学得好的学生,我想这个结果是具有说服力的,也就是说要想学好英语,对于外语文化的扬弃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我前面讲的这些应该有足够的说服力来证明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有的老师该说了,我们又要考试、又要高考哪有时间教这么多东西?请老师们想一想,教学生一些自己文化的东西,让他们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文化,对于考试,哪怕是高考,有没有用?对于写作,对于其他方面,尤其是高考的口试,有没有作用?我想应该是有用的,但究竟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第一,要进一步引起足够的重视。前面讲了那么多,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说进一步呢?因为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一些关注,比如说我昨天晚上拿到的这个《英语辅导报》,这上面有一版,第一篇文章是关于袁隆平种水稻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争论关于文理分科问题的,这就非常好的,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写一篇文章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看法,涉及一些我们日常生活的词语,这是非常好的。因此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

  “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为什么叫“渗透”呢?就是说它应该成为一个长期性的常规性的任务。另外一点就是我们英语教学中不只是要进行一些西方文化的学习,我们还要加入一些中国的文化。当然我不是说让大家长篇大论去讲中国文化,而是说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的文化。

  另外,我们重视它,也需要进行一些相关的研究,现在我们的老师参赛,包括评职不是要求写论文吗,我想文化的问题也许就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要考虑在中学英语教学阶段,高中阶段应该讲哪些内容。我们中国的文化,应该说是纷繁复杂,太多了,我们要考虑教哪些东西。表达中国文化可以用中学生可以接受和掌握的词,我们中学生学了这些词和句子结构之后,完全可以应用它们来表达和介绍中国的文化,而不是要去额外地增加学生的负担。

  另外一个这样做的原因,会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亲近感,减少距离感。在英语教学中,好多学生发现学的东西离日常生活很远,如果他学的这些现成的词汇可以来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中国文化,学生就会觉得学英语和日常生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常说英语学习要情景化,要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请老师们考虑一下,我们最大的现实生活是什么?我们的学生就置身于中国文化当中,就生活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之中。如果他们能使用英语去介绍中国的文化,去介绍他们周围的世界,是不是他们对英语的距离感就缩小了?这样也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下面我讲一下教学的方法,在文化教学里面一共有四种教学方法:注释、融入、比较和体验。首先,什么叫注释呢?就是遇到一个文化现象就对它进行解释,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来得快,和语言的学习结合紧密,但是比较零散,不系统;第二个,融入,就是把英语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比如,这篇文章就是介绍“孔融让梨”或孔子思想等,但是用英语写的,这就叫融入。

  还有西方文化,比如咱们好多文章,如“伦敦眼”,“伦敦的雾”等等,学的同时既学了语言又学了文化;第三种就是比较,前面我们也介绍过,这个比较普遍,就是谈到一种文化的时候也介绍另一种文化进行比较;第四种就是体验,这种方法我们在介绍西方文化的时候用的比较多。比如我们让小孩子过一个圣诞节、愚人节,体验一下,有些时候,这种体验是一种虚拟的体验,我们会做一个软件把在西方的那种超市买东西的情景模拟下来,让大家体验,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那么注释、融入、比较、体验,这四种教学方法,哪一种更适合我们的英语教学?更适合我们在中国文化方面的教学?或者说我们怎样才能把他们有机的结合起来?这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并且在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实践。

  第二,教材与教学,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当然可能正规教材的编写我们不能参与,但是教辅材料的编写我们是可以的。所以教辅中可以适当的渗透一些相关内容,如阅读理解等。

  另外在老师给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些中西文化对比的文章,或者编写一些相关的读物,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又了解了中国的文化,而且还知道了一些中国文化的表达方法。涉及一些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训练活动,实际上可以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有英语知识的教学也有语言能力的培养,拿英语知识教学举个例子,比如,当进行词汇教学的时候,完全可以讲一个词在英文里什么意思,中文里又是什么意思,可以用来表达哪一个中国文化的内容。语言知识的教学,听、说、读、写都可以,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另外我建议我们的英语是不是可以和语文课结合进行教学?我们的英语老师可以看看学生同期学的语文课本,看看他们学的那些东西能不能用现有的英语词汇来表达,所学的内容能不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现在中学生所具备的语言基本功应该是能够表达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的内容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咱们的课程标准要求高考词汇量应该是3500词左右,这样的词汇量已经很丰富了。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能灵活运用1000个词,交际起来时是没有多少障碍的。咱们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对于词汇的使用能力不够,不知道词应该怎么用。举个例子大家看一下《论语》中的一句话“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英语可以这样说:“The master said, a true teacher is one who keeps the past alive and is also able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你们可以看一下,这句话用的都是一些简单的词,用这些简单的词就可以表达这么复杂的“温故而知新”。

  再看下一个“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翻译成英语是什么呢?“子曰”咱们说过了,后半句可以说 “when walking with two other people, I will always find a teacher among them.” 这不是很简单的句子吗?“子曰”貌似很难的样子,其实翻译出来特别简单。另外一个“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The master said, hearing the way in the morning, one could not regret dying in the evening”,翻译出来大家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难,这些简单的词完全可以表达一些深刻、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当然我们的老师自己首先要知道这样的文化,另外还要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比如阅读时读一些相关文章,写作时写一些相关内容,大家可以放心这样做肯定不会吃亏,说不定哪天高考还能采纳我的建议。大家可以想想,我们在考试的阅读中或者写作中出现一篇关于中国文化的东西这并不难。

  此外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一些竞赛活动,比如我们搞一次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演讲比赛,我个人认为很有意义,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当中,在大家对中国文化越来越重视的趋势中,我们外语界来凑凑这个热闹也是未尝不可的。今天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为贯彻英语新课标,提升中小学生讲好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能力和跨文化综合素养,增强英语表达与国际影响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未来人才。明师国际教育研究院联合牛津国际教育研究院、北京教育出版社共同发起“民间传统文化进英语课堂创新教学实验校(班)”项目,通过专家引领、教研指导、课程构建、研讨会、成果巡展等一站式服务方式,面向全国中小学集结100所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学实验班,与广大有创新想法的教师,在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进行一线实践,不断创新、反思和沉淀,建设实验校发展共同体,共同交流、分享、成长。

  “传统文化进英语课堂”创新教学实验校 北京市史家小学通州分校开展专家入校指导培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