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主站:防潮保温反射膜材料,户外耐候膜,箱体耐候膜,充气建筑气囊材料,压花夹筋打孔反射材料

bob主站

惹怒希特勒、放弃亲生儿子一位女教育家与男权社会抗争的一生

  • 发布时间:2024-03-13
  • 作者:bob主站

  在教育史上,知名的女教育家并不多,兼具反叛性与前瞻性的女教育家更是屈指可数,玛利亚·蒙台梭利(下称蒙台梭利)就是这里面之一。她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广为人知,但很少有人知道,蒙氏教育的成功背后,是蒙台梭利一生与男人主导社会的抗争。

  1870年,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东部港城安科纳。她的母亲芮内尔出身书香门第,聪慧、追求自由,认为女性应该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父亲亚力山卓军官出身,保守、固执。因此,在蒙台梭利的基因中,与生俱来的包含着自由与执着两种鲜明特征。

  1875年,随着父亲工作的变动蒙台梭利到意大利新首府求学。当时的意大利倡导“填鸭式”教育,社会虽然一致认为孩子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但教育的形式通常只是教师灌输,学生只需要坐着接受。在这种教育形态下,孩子的创造性、能动性被忽视。

  更糟糕的是,女孩儿处于社会科学知识学习的边缘群体,她们在课上只能学习怎么样做家务。蒙台梭利的与众不同就在此时开始显现,她对数学和科学出奇的感兴趣。相比于同龄女孩儿,蒙台梭利健谈、自信,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总是在学习不同的知识。

  蒙台梭利表现出对科学学习的热情,在她父亲看来可是“大为不妙”。亚力山卓认为,蒙台梭利应该成为一位教师,而不是考取医学院。为此父女二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蒙台梭利言辞坚定的表示“绝不做老师”。最后,20岁的蒙台梭利还是如了自己的愿,考取医学院。

  自进入医学院之日起,“叛逆”的蒙台梭利又开始了与同班男同学们的“斗争”。作为班级上唯一的女同学,蒙台梭利被男同学们看作是“异类”,他们都以为蒙台梭利让医学专业蒙羞。

  在医学院就读期间,蒙台梭利需要在所有男生到齐后才能进入教室。在那段被排挤的求学生活中,有时蒙台梭利的椅子会被男生踢开、拿走,她甚至时常站着上课。由于在当时的社会中,男女不可能同时面对尸体并进行解剖,因此蒙台梭利经常一个人在太平间解剖尸体。

  那段时间,蒙台梭利在写给挚友的信中曾提到,“这让我几近放弃,我不想再做研究了!”。但她并没有随之消沉,当再次面对男同学们讥笑时她说“风吹起吧朋友,你们吹得越猛烈,我就能飞得越高!”。

  在某天回家的路上,蒙台梭利无意间看到一个男孩儿手中拿着一张红纸,她似乎看到了孩子被压抑的学习潜力。当时的蒙台梭利并不知道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什么,但或许这正是蒙台梭利后期进入教育领域的源起。

  1896年,蒙台梭利从医学院毕业,并成为意大利有史以来第一批女博士之一。这也让她的父亲意识到女儿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伟大女性。

  蒙台梭利获得了医生执照,而令蒙台梭利闻名意大利乃至欧洲却是“女权运动领袖”这一称号。蒙台梭利不甘心女性只做“二等公民”。在罗马大学教学期间,她向女性传播性健康知识,并倡导男女工作同工同酬。

  毕业后,蒙台梭利在罗马大学的精神科门诊工作,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她需要探访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工作期间,蒙台梭利看到这个地方有很多孩子因表现出严重的学习困难而被称为呆傻的孩子。她对此表现出震惊,并认为这些生命应该拥有人类的尊严。

  很快,她被任命成为一所专为智力缺陷人员而开设学校的联合主管,和她一起工作的是一名叫做朱塞佩·蒙特萨诺的年轻博士。

  二人在工作中逐渐了解,他们有着共同的理念,为了各自的事业努力。不久,两人便确定关系,蒙台梭利还未婚先孕产下一子,取名马里奥。但生子并没有让两人顺利走进婚姻的殿堂。

  在19世纪的意大利,未婚生子算得上是一桩社会“丑闻”。但对于蒙台梭利而言,若选择结婚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工作生命”的终结。

  蒙台梭利无奈选择将马里奥送到乡下抚养,自己则与朱塞佩·蒙特萨诺相互承诺,此生非对方不嫁/不娶。然而,这段不被世俗认可的关系还是以朱塞佩·蒙特萨诺另娶他人告终。

  蒙台梭利经常去看望马里奥,但从未告诉马里奥自己就是他的亲生母亲。身为母亲,无法参与儿子的成长成为蒙台梭利最大的遗憾。在蒙台梭利的母亲去世后,一次她去看望马里奥时,马里奥坦白说自己知道蒙台梭利就是他的母亲。马里奥要求蒙台梭利将他留在身边,自此以后,马里奥陪伴着蒙台梭利经历了她轰轰烈烈的蒙氏教育发展之旅。

  在与朱塞佩·蒙特萨诺分开后,30岁的蒙台梭利回到罗马大学任教,期间蒙台梭利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儿童发展学三个专业。她决心通过教育,将儿童从社会不公之中解放出来。

  其实,早在蒙台梭利主管智力缺陷人员学校时,她就通过不断与学生互动,给予学生教具、工作材料,让部分被定义为智力低下的儿童的成绩达到甚至超过意大利学生中等水准。意大利当局也对蒙台梭利进行了褒奖,但这并不让她感到快乐。蒙台梭利提出疑问,“在测试中,很多正常孩子都无法达到这些智力低下儿童的水平,是否意味着教育出了问题?”

  1906年,一个让蒙台梭利推广蒙氏教育的机会降临。她接管了一批未满学龄的贫困儿童,并将他们安置在儿童之家(CASA DEI BAMBINI)。在这一个项目中,蒙台梭利改变了通常教育中的灌输式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探索力,尊重学生的自发性学习。

  儿童之家与当时意大利的其他学校完全不同,蒙台梭利给学生提供各类工作、学习工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新环境,孩子们还拥有了适合他们身材大小的桌椅。在这期间,蒙台梭利还发现了儿童写作阅读的爆发期。

  儿童之家的成功,一时之间让蒙氏教育声名鹊起。议员、教师、家长、医生都前去儿童之家感受蒙氏教育的不同。1909年,《蒙台梭利教学法》问世,接下来蒙台梭利还开设了培训中心,培养蒙氏教育的教师。1912年,该书还被翻译成英语,这让蒙台梭利声名大噪。在欧洲、美国、日本、印度,一场蒙氏运动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时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还为女儿在白宫设立了一所蒙台梭利学校。1913年,美国的蒙台梭利学校已超越100所。1917年,蒙台梭利在战火中结识了全欧洲最富野心的男人墨索里尼,出于政治目的,墨索里尼全力支持蒙台梭利的教育。而蒙台梭利也希望能够通过权利宣扬蒙氏教育,二人就此“相互利用”了一段时间。

  但在墨索里尼的意识形态中,教育意义是培养听话臣民的工具,这与蒙台梭利追求的赋予学生自由思考的能力背道而驰。蒙台梭利强调“我不服务于政治,只服务于学生。”1931年,当墨索里尼要求蒙台梭利让教师成为法西斯分子时,蒙台梭利与墨索里尼彻底决裂,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学校被全部关闭。1933年,当希特勒上台,德国的蒙台梭利学校也被强制关闭。

  在蒙台梭利受挫时,她在英国与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相遇,二人相见恨晚。1939年,蒙台梭利前往印度开始了一段长达七年的蒙氏教育拓展之路。虽然在这七年里,蒙台梭利遭受过希特勒的软禁,被迫承受与儿子马里奥分开痛苦,但这期间蒙台梭利在东南亚地区亲自培训了超过1000名蒙台梭利教师。

  直到1946年,蒙台梭利才重回欧洲。面对欧洲大陆上几乎已经消亡的蒙氏教育,75岁蒙台梭利再次全身心投入到蒙氏教育的推广事业中,并让蒙氏教育再次享誉世界。

  蒙氏教育在全球培养了很多人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都曾受益于蒙氏教育。玛利亚·蒙台梭利在法国获得荣誉军团勋章,在荷兰被授予皇室姓氏,并三次被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蒙台梭利一生都在与男性主导的世界抗争,求学时期不惧父亲阻挠与男同学的嘲讽;在大力推广蒙氏教育期间,不惧怕政治强权。但蒙台梭利也受到世俗的限制,比如在儿子马里奥的问题上,她始终并未对外宣称马里奥是自己的儿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